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同悅報導

同悅生活

Top 5 This Week

專訪系列

用熱誠與專業推動癌症患者的健康生活|Athena

在一次深度訪談中,我們有幸與Athena對話,了解她如何以熱誠推動癌症患者的健康福祉。她的背景、努力以及對工作的投入,讓我們看見了一位青年人如何在挑戰中找到價值與意義。Athena來自香港大學護理學院,擔任研究助理,專注於長者及癌症患者的健康管理。

刺繡與藝術的結合|郭燕芬老師

在當代藝術的領域裡,刺繡這一古老的手工藝依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悟藝書畫會會長郭燕芬老師,便是這門傳統技藝的傳承者與推廣者。她不僅精通繪畫,更能將刺繡發展成一種與繪畫密不可分的藝術形式。

專訪鋼琴老師陳艷雯:從個別教學到藝術村的音樂夢想

在香港的音樂教育界,陳艷雯老師(Mandy)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鋼琴老師,擁有超過30年的教學經驗。她的學生年齡層橫跨兩歲半至六十五歲,從幼童到長者,皆被她的專業與熱誠所吸引。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單對單的傳統音樂教育模式正面臨挑戰,而她也正在探索新的發展方向,希望能夠開展更具創意與互動性的教學模式。

電動車風潮|李耀培博士

近年來,香港的交通模式正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隨著政府制定了2035年的電動車藍圖,香港正逐漸轉向電動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香港汽車會榮譽會長李耀培博士訪問時提及,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兩年內電動車的推廣成果斐然,成為香港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關係是老年生活的關鍵|專訪莊明蓮教授

莊明蓮教授指出,對老年人而言,社交關係是影響生活質素的關鍵。健康和經濟雖重要,但缺乏社交支持會導致孤獨和抑鬱。教授建議提早規劃,經營人際關係,以確保幸福的晚年,並強調情感聯繫的價值。

義剪人生:劉十六的故事與反思

在這個充滿競爭與壓力的時代,劉十六的故事像是一股清流,帶著溫暖與力量,提醒著我們關於人生的選擇與價值觀。從義剪街坊到關懷退休人士,劉十六的旅程不僅是一段動人的生命故事,更是一場對「退休」這兩個字的深刻反思。

父親眼中的兒子成長故事|李錦生

在我們的訪談中,李錦生先生滔滔不絕地談起他的兒子,從少年時期的籃球夢想到如今在美國打造屬於自己的匹克球(Pickleball)事業。這不僅是一個年輕人追逐夢想的故事,更是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深的自豪與支持。

青年力量撼動特殊教育|梁詠荍

在香港這片繁忙的都市,一群青年人正為特殊教育需要(SEN)群體默默耕耘,努力消除社會對SEN的誤解與污名化。他們,就是「特殊教育青年會」背後的推動者。而這個由青年創立的社會企業,創辦人梁詠荍Rainie對其未來充滿抱負,她的熱情與堅持令人動容。

視力保健的熱誠與使命|視光師盧廸富的故事

在視光學界,有些人把這門專業當作一份工作,而有些人則視其為一生的使命。註冊視光師盧廸富先生正是後者。從事視光工作多年,他不僅以專業技術幫助大眾改善視力,更透過義務工作與健康教育,積極向社會推廣視力保健。對他而言,眼健康不只是職業,更是一種責任與奉獻。

人生下半場|為自己的生命找到新意義

莊明蓮教授在訪問中闡述了退休生活的重要性,強調這段時光應視為重新探索自我的機會,年齡不應成為束縛。退休後應尋找能讓生活充實的目標與興趣,保持健康與積極心態,讓人生下半場更有意義。

人物專訪

一次輕鬆的對話,通過訪談來分享您的故事和經驗。

預約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