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專訪
加入社群
預約專訪
WhatsApp社群

聾人世界的無聲困局|邵日贊先生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在我們的社會中,很多人對殘疾或弱勢群體抱有同情和支持,但邵日贊先生,一位致力於推動聾人(聽障人士)權益的香港慈善組織「龍耳」創辦人,指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相比其他弱勢群體,聾人往往被忽略,甚至被誤解。他在接受訪問時分享了聾人面對的困境,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無聲的世界。

與聾人朋友一齊做義工服務山區朋友

忽視的弱勢群體

「如果我有一元,我給獨居老人、自閉症患者、長者,但我不會給聾人。」邵先生直言這是社會對聾人的普遍看法。他解釋道,許多人認為聾人「有手有腳」,表面上看起來和普通人無異,甚至可以工作、賺錢。然而,這種表面的「正常」掩蓋了他們面對的深層問題。

聾人不僅僅是聽不到聲音,他們的生活常常被無聲的障礙困住。例如搭小巴時,按了下車鈴,司機卻可能因為習慣性問「在哪裡下車」而忽略他們的需求;看醫生時,他們無法用語言描述病情,只能憑表情或肢體動作表達,導致醫生難以準確診斷;甚至當執法人員進行盤問時,聾人也難以清楚表達自己,可能因此被誤解或冤枉。

語言的缺失與教育的鴻溝

邵先生指出,語言對於學習和理解世界至關重要,而聾人因為聽不到聲音,從小便缺乏語言學習的基礎。「正常人學習語言時,父母會用聲音教我們,這是一瓶水,那是一張椅子。但對聾人來說,這一切都沒有聲音,他們可從何學起?」

更令人惋惜的是,許多聾人甚至無法接受完整的教育。邵先生舉例說,有些聾人連幼稚園都沒進過,文字能力極低,可能只認得自己的名字。他們的語言學習受到嚴重限制,無法像普通人那樣通過語言建立邏輯性思維。例如,我們看書、聽講座,能夠從中理解一個完整的邏輯結構,但聾人的學習模式主要依靠手語和圖像。「手語是一幅幅的圖畫,沒有邏輯性結構。」邵先生解釋道,這導致聾人難以建立清晰的邏輯推理能力。

與聾人朋友一齊做義工服務山區朋友

無聲的隔膜與誤解

除了語言和教育的問題,聾人還面臨著來自社會的誤解和偏見。由於聾人必須用眼睛觀察周圍環境,他們的眼神往往會讓普通人感到不適。「如果我一直看著你,你會覺得我很古怪。」邵先生說道,但對聾人來說,這是他們與世界溝通的唯一方式。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聾人無法通過語言學習宗教、文化或哲學等抽象概念。無論是基督教的講道、佛教的大師開示,還是日常的溝通,這些都需要聲音來傳遞和理解。然而,對於生活在無聲世界的聾人來說,這些文化層面的學習幾乎是空白的。

結語:無聲世界的平等呼聲

邵日贊先生的分享讓我們看到了聾人世界的種種困境,也提醒我們,社會對聾人的忽視和誤解並非個別現象,而是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他呼籲社會更多地關注聾人的需求,無論是在教育、醫療還是日常生活中,都應該讓聾人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在這個充滿聲音的世界裡,我們或許很難真正理解無聲世界的挑戰,但我們可以選擇打破隔膜,用心去傾聽這些無聲的呼聲。因為,他們不只是需要幫助,更需要被理解和接納。

本文版權歸同悅所有,原文鏈接:https://www.touhk.com/the-silent-dilemma-of-the-deaf-world/。歡迎轉載。

📢 點擊加入社群,獲取最新資訊!
/ month
placeholder text
加入 WhatsApp 社群
🔒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
placeholder text

延伸閱讀

專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