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個繁忙都市中,仍有一群人默默守護著他人,堅守著守望相助的精神。他們是「香港守望者服務團」,而這一切的開始,源於一位對社會懷抱深厚感情的創辦人——鄭偉軒。

從小植根的守望精神
「小時候,我常聽到‘獅子山精神’,那種守望相助的情操深深影響了我。」鄭偉軒在回憶時說道。正是這種精神,驅使他在成年後成立了「守望者服務團」。鄭偉軒的成長過程中,經歷了許多讓他意識到「幫助他人」這個理念的重要性。
1991年,鄭偉軒加入了皇家香港軍團少年領袖團,這段經歷對他的人生影響深遠。在少年領袖團中,他學習了攀石、急救、救傷等技能,而這些技能,對於後來成立守望者服務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覺得,這些技能都是社會賦予我的,我應該回饋社會,這是最好的事情。」鄭偉軒如是說。

守望者的誕生
守望者服務團的成立,源於一個契機。21年前,一名女孩在飛鶴山失蹤,當時有約300名來自民間和政府部門的義工上山參與搜救。鄭偉軒當時深受感動,決定組織一個專門的團隊,將這些技能和獅子山精神延續下去,並正式成立了守望者服務團。
「我們的工作最初是山上搜救,後來逐漸拓展到海上,甚至城市中的搜救。」鄭偉軒解釋道。守望者服務團的工作並不僅限於自然環境中的救援。他們還幫助SEN(特殊教育需要)群體、老退化症患者及唐氏綜合症患者,當這些人失蹤時,守望者會組織搜救行動,並且在大型活動或節日期間,團隊也會出動,幫助應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

守望者的社會角色
近年來,守望者服務團更積極參與解決社會上年輕人的情緒問題,並在交通事故發生時提供協助。「我們的義工和隊員會在巡邏時主動提供援助,確保大家的安全。」鄭偉軒表示,守望者的工作範圍不斷擴大,這正是他們對社會責任的承擔。未來,鄭偉軒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加入這個團隊,甚至是16至17歲的青少年。他希望將守望相助的精神發揚光大,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我的願景是,每一個有華人的地方都能有守望者,因為這樣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悲劇發生。」

難忘的搜救記憶
談到最難忘的搜救經歷,鄭偉軒提及了一個唐氏綜合症年輕人的案件。「那孩子在巴士廠逗留了幾個小時。我們在凌晨12點接到搜救通知,輾轉到兩個巴士廠,終於在巴士開工前半小時找到他。」這次搜救行動迅速且成功,讓鄭偉軒和團隊成員倍感欣慰。
「當時家屬已經到場,我們見到孩子後,便立刻撤退,因為我們不想給人搶光環的感覺。」鄭偉軒強調,守望者的工作並不是為了名聲,而是為了真正幫助有需要的人。

相信每個人都能成為守望者
鄭偉軒對於守望者服務團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認為,任何人只要有心幫助別人,都能加入這個團隊。「有些人問我,不會急救、不會攀石能不能加入?我回答:當然可以。只要你有幫助別人的心態,我們都會接受你。」守望者服務團的成員來自不同背景,甚至包括曾經犯過錯的更新人士。「我們收的範圍很廣,只要你有心,我們都願意接納你。」

守望者的未來
展望未來,鄭偉軒希望守望者服務團的精神能夠代代相傳。「我希望這個團隊能一直延續下去,即使有一天我老了,這份精神依然能傳承下去。」他認為,守望相助是中國人的美德,也是香港核心價值之一。
守望者服務團的存在,正是這種精神的具體體現。它提醒著我們,只要多關心周遭的人與事,許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劇將不會發生。「我相信,我們所做的事情,總會得到認同。」鄭偉軒滿懷信心地說,即使有人不加入守望者團隊,當他們受到了這種精神的感染,開始留意身邊的事情,願意伸出援手,這已經是在實踐守望相助的精神了。
本文版權歸同悅所有,原文鏈接:https://www.touhk.com/the-original-intention-and-future-of-the-watcher/。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