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香港都市中,很少有人能真正停下來,感受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的人的困難與需求。然而,邵日贊先生,作為過去曾幫助視障人士的人,卻以一顆敏銳和關懷的心,將這些被忽略的聲音帶到社會的聚光燈下。在與他的交談中,我們得以了解他對視障人士生活的深刻洞察,以及他為推動共融社會所作的努力。

因為一個「撞到」的契機,打開助人的旅程
邵先生回憶起自己最初接觸視障人士的經歷。他說,有一次在旺角的天橋上,他偶然撞到一位失明人士,那位失明人拿著藤杖,在售賣紙巾和糖果。這個瞬間讓邵先生深感震撼。一開始,他只是覺得這些人需要更多的支持,但隨著與視障人士的接觸加深,他逐漸意識到他們的世界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和不被理解的地方。
「其實,失明也有很多種,」邵先生解釋道。「有些人全黑,有些人全白。還有些人因為黃斑點病變,視網膜退化,看東西很模糊,但外表看起來眼睛和常人無異。」這些視障特徵,常常讓社會大眾誤以為他們的行為是「不正常」,甚至對他們產生偏見。
視障人士的隱形困難
邵先生分享了一些視障人士生活中的真實遭遇,這些故事令人唏噓。例如,有些視障人士因為看不到,在擁擠的火車上無意中碰到其他乘客,卻被誤會為「非禮」,甚至因此遭受毆打。「他們說自己看不到,但外人可能覺得他們是在裝,這種不被理解的冤屈,真的令人很心痛。」邵先生說。
另一個常見的誤解是,許多人建議視障人士佩戴標明「我是視障人士」的標籤,方便他人識別。但邵先生指出,這樣做其實可能會增加他們的風險。「如果一些匪徒知道他們看不到,可能就會專門對他們下手,搶劫甚至傷害他們。」這些現實問題讓邵先生更加堅定,要從制度層面為視障人士爭取更多的保護和幫助。
城市建設中的細節與偏差
香港作為國際都市,無障礙設施的建設雖然逐漸完善,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邵先生特別提到引路徑的重要性。「引路徑對視障人士來說,是他們在城市中行走的重要指引。但有些地方的設施設計不合理,比如引路徑忽然中斷,或者路面高度不一致,這些都可能讓視障人士感到困惑甚至危險。」
他進一步解釋道,視障人士需要依靠藤杖感知路面高度,而行人路與馬路之間的高度差通常是六吋左右,這是國際標準。「如果高度不一致,視障人士可能會誤判,從而置身險境。」

不同聲音的共存,如何平衡?
邵先生還提到了一個常被忽視的問題:公共交通系統中的聲音設計。「巴士和火車的報站廣播雖然對視障人士很重要,但有時候,因為環境太吵或者其他乘客在大聲交談,這些廣播聲音就被掩蓋了。」他補充道,「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可能無傷大雅,但對視障人士來說,這可能直接影響他們判斷下車的時機,甚至迷路。」
邵先生指出,這些細微的生活細節,往往是視障人士面臨的最大挑戰。「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同情,而是實際的行動,去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
「你的利,可能是我的害」推動共融的哲學思考
在談話中,邵先生引用了邵氏家族名人邵康節的一本古籍《漁樵問對》中的一句話:「你的利,可能成為我的害;我的利,可能成為你的害。」這句話深刻揭示了共融社會建設中需要考量的平衡點。
他舉例說明,有些為方便視障人士設計的設施,可能在實際操作中對其他人群造成不便。「我們需要找到不同需求之間的平衡點,讓每個人都能在這個城市中感到被尊重和重視。」
結語:以行動照亮黑暗
邵日贊先生以他溫暖的語調和真摯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視障人士生活中的不易,也讓我們思考每個人如何為共融社會貢獻一份力量。他相信,真正的關懷不僅僅是給予幫助,更是用心去理解與接納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
正如他所說:「社會上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但我們需要做的是傾聽,並找到讓所有聲音共存的方法。」讓我們在這個繁忙的城市中,用心去傾聽那些黑暗中的聲音,因為他們的故事,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停下腳步,深思與行動。
本文版權歸同悅所有,原文鏈接:https://www.touhk.com/siu-tsan-02/。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