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座繁忙的城市中,總有一些人默默為社會付出,邵日贊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慈善組織「龍耳」的創辦人,一生致力於推動無聲世界的平等與關愛。透過這次訪談,我們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如何以細膩的觀察與真摯的熱情,影響著身邊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童年的沉默與觀察
邵先生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他自認是一個沉默而喜歡觀察的人。「我小時候很少跟別人溝通,性格比較安靜,但很喜歡了解不同的人。」他說,這種特質可能源於他多變的成長環境。
在上世紀60年代,邵先生的家庭因父母工作的關係搬遷頻繁。他曾住在坪州一個只有200多位居民的小島,沒有警察,環境純樸簡單。「那時候坪州生活很安靜,周圍沒有多少人,但我喜歡留意別人的生活。」後來,他又搬到上水,一個當時非常偏遠的地方,四周盡是田野,生活簡單卻孤寂。
這樣的童年經歷,讓他養成了細膩的觀察力,也培養了對不同人群的好奇心。「我很早就想知道,別人的世界是怎樣的,尤其是那些與我不同的人。」

投身義工,探索不同世界
在成為「龍耳」創辦人之前,邵先生是一名公務員。33年的公務員生涯給了他穩定的工作環境,也讓他有時間去接觸社會上的不同人群。「假期的時候,我就會去做義工,了解不同的人群,像獨居老人、孤兒院的孩子,或者肢體傷殘人士、視障人士等。」
他回憶起,自己剛開始接觸這些群體時,內心充滿了震撼與反思。「每一個群體的世界都很不一樣,比我想像的要豐富得多。他們的生活和我表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樣。」
邵先生特別提到聾人的群體。「聾人看起來有手有腳、眼睛很精靈,但如果你沒融入他們的圈子,就很難理解他們的需要。」這種深入每個群體的方式,讓他對社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讓他越來越堅定於服務社會的信念。

志工與義工的差異
在談到「義工」這個詞時,邵先生提出了他自己的見解。「台灣叫志工,香港叫義工。我更喜歡‘志工’這個說法,因為它代表了一份自願的心意和使命感。」他認為,香港的義工文化有時流於形式,人們覺得義工只是「有空幫幫忙」,而不是發自內心的志願服務。
邵先生認為,真正的義工應該是帶著學習的心態,用心去投入服務。「做義工,其實是能夠吸收到很多東西的。在服務的過程中,你會慢慢理解每一個群體是怎麼樣的,他們的需求在哪裡。」
「龍耳」的誕生與堅守
邵先生接觸過無數需要幫助的群體,但他最終選擇投身於聾人社群,並於2008年創辦了「龍耳」,專注於為聾人提供支援與服務。他解釋說:「聾人的世界很特別,如果你不了解他們,可能會以為他們和普通人沒什麼分別。但深入接觸後,你會發現,他們的內心世界很豐富,也充滿挑戰。」

對於邵先生來說,聾人群體並不僅僅是他幫助的對象,更是讓他停留最久的一個群體。「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尤其是聾人,他們的內心世界不容易被外界看到,但卻非常值得被傾聽和理解。」
跨越孤獨,以行動改變世界
邵先生坦言,他曾經對社會感到困惑,甚至幻想過過著「自給自足、遠離塵囂」的生活。「小時候不喜歡跟別人接觸,覺得這個世界很亂,甚至想像過自己離開,過著桃花源般的日子。」
然而,正是這份孤獨感,讓他更能共情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群。他用行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也改變了許多無聲世界中的人生。
結語
邵日贊先生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慈善家的內心世界。他以沉默的觀察為起點,走進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並用行動證明,無論世界多麼複雜,我們都能以愛與理解,搭建起連接彼此的橋樑。
今天的香港,因為有像邵先生這樣的人,而多了一份溫暖與希望。
本文版權歸同悅所有,原文鏈接:https://www.touhk.com/silence-01/。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