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繁忙都市裡,有一群默默付出的義工,正努力為流浪動物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個名為「沙肥貓」的慈善團體誕生了。李美婷作為「沙肥貓」的一份子,在這個團體中不僅救助流浪動物,還通過動物教育與社會倡導,試圖改變人們對流浪動物的看法。他們的故事,是一場關於愛與責任的長途跋涉。

從流浪貓到繁殖場命中貓:艱難的救援之路
沙肥貓的早期工作,主要是救助街頭的流浪貓。然而,近幾年,由於許多非法或不當經營的繁殖場倒閉,越來越多原本生活在繁殖場的貓被遺棄於街頭。美婷提到,他們不得不接手牠們,而這些貓通常面臨更為嚴峻的健康和心理問題。
「去年七月,我們接手了一個倒閉的繁殖場,共收容了三十多隻貓。那些貓有的重病,有的懷孕,有的甚至需要我們親手協助接生。每一隻貓的存活,都是一場艱苦的戰鬥。」美婷說道。團隊不僅需要處理貓隻的醫療問題,還需手工餵養那些無法自行進食的小貓。這份工作不僅耗費體力,也挑戰著他們的意志。

義工團隊的挑戰與凝聚力
「義工之間很容易有分歧,但我們像家人一樣,同舟共濟。」美婷坦言,義工之間的合作並非總是一帆風順。「就像婆媳之間的教育分歧一樣,我們也會爭論貓應該吃西藥還是中藥,開冷氣還是保暖。」然而,經過多年的磨合,沙肥貓的核心團隊逐漸穩定下來,如今的成員之間有著深厚的信任與默契。
但要吸納新義工並不容易。美婷解釋,動物救援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承諾,特別是對流浪貓而言。「貓不熟悉你時,甚至可能攻擊你。要讓它們接納你,可能需要數週甚至數月的時間。」因此,義工的培訓必須「師徒相傳」,一步步建立起信任與技能。

讓更多人看見流浪動物的故事
隨著貓隻救援工作日漸增加,美婷發現僅靠救助並不足以解決問題。「我們不能只在網上呼籲人們領養貓,還必須向外推廣,讓更多人了解流浪動物的處境,減少購買繁殖貓的行為。」因此,沙肥貓近年來積極參與學校、書店、咖啡店等場地的動物教育講座,並接受更多媒體的訪問,向大眾傳遞正確的動物觀念。
「動物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從小學生到成年人,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意識到流浪動物的困境,並採取行動。」美婷補充道,這種推廣並非易事,但意義重大。

傳遞理念的新方式
除了傳統的救援與教育工作,沙肥貓也充分利用社交媒體與創意商品來擴大影響力。他們每天在Facebook與Instagram上發佈帖子,記錄救援故事與貓隻的日常生活。「我們已經鍛鍊到可以一邊走路一邊寫文章的地步,隨時隨地抓住靈感。」美婷笑道。
此外,他們推出了一系列聯名商品,例如咖啡包與節日點心,並與本地設計師合作,將每一件商品與貓隻的故事相連。「我們希望透過這些商品,讓更多人關注流浪動物,同時也為我們的救援工作籌集資金。」
重質不重量
沙肥貓並不追求規模上的擴張,而是希望為每一隻貓提供精緻而周全的照顧。「我們的貓舍,不是一個傳統的收容所,而是一個有故事和溫度的地方。」美婷解釋,與一些位於郊區的大型收容所不同,他們選擇在交通便利的太子設立貓舍,方便領養家庭前來探訪。
「過去有些貓舍可能一次性收容幾十隻甚至上百隻貓,但我們更注重質量,而非數量。我們希望每一隻貓都能在最好的環境下,找到最適合牠的家庭。」

未來的路|繼續書寫愛與責任的篇章
如今,沙肥貓的救援工作仍在進行中,貓舍內的貓隻數量控制在二十隻左右,並有幾個分部與合作夥伴幫助照顧其他貓隻。美婷表示,這條救援之路雖然艱辛,但他們無怨無悔。「我們相信,透過每一個救援故事,每一次教育活動,我們都能讓更多人了解流浪動物的處境,並為牠們帶來希望。」
沙肥貓的故事,是一場關於愛、責任與堅持的旅程。他們的努力,不僅改變了流浪動物的命運,也為香港的動物救援工作樹立了新的典範。

本文版權歸同悅所有,原文鏈接:https://www.touhk.com/redefining-the-mission-of-stray-animal-rescue/。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