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小朋友睡眠問題|茹柏鴻博士

在這次的訪問中,茹柏鴻博士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有趣且重要的現象。在一個專為小朋友設計的計劃中,研究人員使用腕動計來客觀量度小朋友的睡眠情況,結果卻引起了一些家長意外的發現。

睡眠時間的差異

茹博士解釋道:「研究團隊給小朋友佩戴腕動計,這樣可以客觀地量度他們的睡眠時間。」然而,腕動計所記錄的數據卻與家長們的預想存在顯著差異。家長們為了使孩子們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已經計算好上床時間,確保孩子們在床上的時間有十個小時。然而腕動計量度出來的結果顯示,孩子們的睡眠時間明顯比家長們預想的少,例如在床上的時間明明有十個小時,但腕動計量度的孩子真正睡眠時間只有七個小時,因此家長們常常會質疑是否腕動計的量度不準確。茹博士表示這種差異並非由腕動計的測量錯誤造成的:「如果是測量錯誤,不可能有一大部分的孩子都出現這種情況。」

生理時鐘的影響

實際上,這些數據差異揭示了小朋友的生理時鐘和實際作息的問題。茹博士解釋道:「一般來說,人按著生理時鐘去作息會得到最佳的休息,當人的生理時鐘和實際作息不協調時,就會容易出現入睡困難和半夜睡不安穩的問題。而人類的生理時鐘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一直變化。褪黑激素是生理時鐘運作的一個重要賀爾蒙,褪黑激素的水平會在黃昏時慢慢上升,讓人開始有睡意。三至六歲的小朋友的褪黑激素水平大約在下午7-8時開始上升,而隨年齡增長,褪黑激素水平上升的時間會慢慢後移,到了九至十歲,褪黑激素水平上升的時間會後移至約8時40分,青少年則在大約10時,到成年時又會慢慢前移。一般人會在褪黑激素水平上升後一至兩小時後開始有睡意,家長需留心並根據兒童的生理時鐘,為他們營造合適的入睡環境。因此家長如果發現進入青春期的子女漸漸晚睡,是自然生理現象,不需要強逼或呵責。到了老年,生理時鐘會明顯前移,這就是為什麼老人家常常早睡早起,而青少年的生理時鐘則是偏後的。」如果家長為小朋友定的入睡時間和他的生理時鐘的自然入睡時間有太大差異(過早或過遲),孩子們都會比較難入眠。例如家長讓正在就讀小學或幼稚園的孩子8時上床,但其實他們並未開始有睡意,於是在床上也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入睡,同樣地家長們即使讓青少年在晚上9時上床,他們的生理時鐘也不會讓他們那麼早入睡,青少年往往在晚上11時後才開始有睡意。

早起上學的挑戰

這種生理時鐘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造成了困難,現時香港的生活作息是對孩子們的睡眠時間的一大挑戰。家長們常要加班,孩子們放學後又要完成功課或參加興趣班。如果孩子早上床就會令親子時間減少,但遲上床又會令孩子睡眠不足。茹博士指出:「如果孩子們需要在7時上學,那麼他們6時多便要起床。如果計算在床時間有10小時,孩子們8時就要上床了,但因為他們並未開始有睡意,往往因此出現入睡困難,結果實際睡眠時間不足夠。」

社會結構的影響

香港的情況尤為嚴重,因為孩子們被要求很早起床上學,茹博士認為這是一個社會結構性的問題:「家長們需要早上班,所以要早早把孩子送到學校,這樣就犧牲了孩子的睡眠時間。」茹博士建議家長不要強迫孩子過早入睡,而是尊重孩子的自然生理時鐘,在周末可以容許孩子晚些入睡,遲點起床。他還提到,有些國家已經在調整上學時間,例如英國有些學校將上課時間推遲到早上十一點,這樣更符合孩子的生理需求。「這樣的安排並不是讓孩子們變懶,而是尊重他們的生理時鐘。」茹博士強調,這樣做反而能夠提升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和健康水平。

結語

茹柏鴻博士為我們揭示了小朋友睡眠問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這不僅是個體健康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需要關注和解決的結構性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策,學校和家長的共同配合。希望這些觀察和建議能夠引起更多注意並促進相關政策的調整,為孩子們創造更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