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仔華貴邨的一角,一個溫暖的社區角落悄悄地發芽茁壯。這裡不僅是街坊們參加興趣活動的地方,更是一個讓人感受到彼此連結與關懷的社區空間。這一切的背後,是一位對教育與人充滿熱情的靈魂——吳敏然小姐(Annie)。

三十載教育路:從幼兒音樂到心靈關懷
「我本身是幼兒教育和音樂出身,今年是第31年了。」Annie的語氣平實卻堅定。從年輕時在不同幼稚園和社福機構教授親子音樂班,到創立自己的教學機構開設興趣班,她始終圍繞著「育人」這個課題努力耕耘。
2021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開始教授音樂、西班牙文,也積極推動與幼兒發展相關的活動。對她而言,這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種使命——讓孩子們在成長中找到快樂,讓家長們在育兒的路上找到支持。

從課堂走進社區:在南區扎根
因為弟弟在南區從事社區服務的緣故,Annie受邀踏足華貴邨,開展一系列社區工作。弟弟知道她除了授課外,還積極參與藝術治療、音樂冥想等各類身心靈活動,並藉此連結志同道合的朋友,於是對她說:「不如我給你個地方,你隨心地做你想做的事吧!」這句話成為她社區旅程的起點。這個位於華貴邨的空間,原是田灣邨街坊福利會因重建而遷移至此,如今已深深融入華貴邨的社區生活。

免費體驗,讓街坊重拾參與感
Annie與團隊設計了一系列免費體驗課程,包括身心靈活動(如頌缽)、藝術療癒、拉筋、泰拳、Kickboxing,以及她最專長的音樂與西班牙文。
「我們想讓街坊先體驗,感受活動的樂趣,再決定是否參加收費課程,」她解釋道。正式課程如西班牙文、音樂、泰拳等會按月收費,但整體營運仍以服務社區為核心。活動對象也不限於華貴邨居民,「我們也有來自西環、南區其他地區的參加者,只要有興趣,我們都歡迎。」

街坊口中的「社區姐姐」|不只是老師,更是朋友
Annie笑說,自從營運這個空間後,街坊不只是來上課,還會來「問路、修電視、幫孫子做功課」。她樂於擔起這些角色,成為街坊的依靠。

教育反思:讓孩子重新享受學習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Annie也曾陷入傳統教育的迷思。她發現孩子越是逼著溫習,反而越抗拒;不溫習時,反而學習效果更好。這個經驗讓她開始反思教育的本質,轉而投入「home schooling」(家庭自主學習)與身心靈教育的結合。她希望孩子能在學習中找到樂趣,而不是壓力。「如果孩子能享受學習的過程,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跨文化家庭:從差異中找到和諧
Annie的丈夫來自西班牙,兩人的生活充滿趣味與文化衝突。「他晚餐要九、十點才吃,我們最後選擇各自吃飯,但仍會坐下來聊天。」她笑說,兩人從磨合到互相尊重,也讓她在推動社區活動時,多了一份文化包容的視角。丈夫也時常協助她打理場地、陪伴小朋友,成為社區中另一位受歡迎的「大朋友」。

結語:社區需要的,不只是服務,更是有人在場
吳敏然小姐(Annie)從未預料過,自己會從一名幼兒老師,轉變為一位社區的連結者。這段旅程並非刻意規劃,而是在跟隨興趣和熱情的過程中,悄然展開。她本只是投入自己喜歡的身心靈活動,沒想到這份投入竟逐漸延伸成為一種陪伴社區的力量。在華貴邨這個角落,Annie用她的專業與溫柔,為社區注入了溫度,也為街坊們創造了一個能夠「走進來、坐下來、說說話」的安心空間。
本文版權歸同悅所有,原文鏈接:https://www.touhk.com/from-music-to-community/。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