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武術界,有一位低調而堅持的詠春拳師傅,馮銳堅師傅。他自幼對武學充滿熱誠,1981年開始習武,拜師學習廣州詠春拳,並於1991年至2021年間,在香港精武體育會教授詠春,長達三十多年。如今,他已成為全職詠春拳導師,在社區中心及學校持續推廣這門傳統武學,為下一代傳承中國功夫的精髓。

廣州詠春的獨特傳承
談及詠春拳,許多人會聯想到葉問、李小龍等名家。然而,馮師傅所教授的廣州詠春,與香港主流的詠春體系有所不同。他指出,詠春自清朝初年流傳至今,已衍生出不同的分支,而廣州詠春則是其中一脈,講求實戰與實用性。
「中國功夫最初是為了殺敵與獵食而創立的,是一種真正的搏擊技術。」馮師傅坦言,現代社會強調功夫的健身價值,但他仍然堅持教授詠春的實戰技術,讓學員能夠真正掌握這門武學的精髓。
從精武體育會到自立門戶
馮師傅1991年開始在香港精武體育會授課,那時候的他年輕有活力,是精武體育會最年輕的詠春師傅。最初,他希望教授青少年,但意外地,第一批學生大多比他年長。隨著時間推移,他的教學範圍擴展至不同年齡層,甚至在林百欣中心開設課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學體系。
然而,2021年,他選擇離開精武體育會,自立門戶。但時運不濟,當年香港經歷了疫情,學生人數大幅減少,令他的發展計畫受挫。即便如此,馮師傅仍然堅持不懈,繼續在不同社區中心教授詠春,並逐步適應新的挑戰。

從青少年到兒童班|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
馮師傅的教學旅程中,最意想不到的發展,莫過於開始教授兒童班。最初,他對於教授年幼的孩子並不感興趣,認為小朋友難以專注學習,需要額外的耐性與時間。但在友人的邀請下,他嘗試開設兒童詠春班,結果大受歡迎。
「我發現社會其實很需要懂得教兒童詠春的師傅,但很多傳統武館的大師傅並不願意接觸這個年齡層。」馮師傅回憶,當時兒童班的需求不斷增加,他從最初的幾個學生,發展到全盛時期,在中心開設多達四、五個詠春班,包括成人與兒童課程,學生人數達到高峰。

疫情的衝擊
然而,2019年至2021年間,香港的疫情對他的教學事業造成了沉重打擊。「我教的大部分都是年輕人,而這幾年年輕人又大量移民,學生人數一下子少了一半以上。」他無奈地表示,這些變遷令他在香港推廣詠春的路變得更加艱難。
儘管如此,他並沒有後悔當初選擇全職教授詠春的決定。「家人有時會問我,為什麼不繼續做兼職就算了?但我從來沒有後悔,因為這是我最熱愛的事情。我把自己最喜歡的事變成了職業,這讓我感到充實,即便收入不如從前,但我依然樂在其中。」

堅持傳承,詠春不息
馮銳堅師傅的故事,是一位傳統武術師傅對詠春的堅持與熱愛。他不僅在香港推廣廣州詠春,也勇於面對時代變遷帶來的挑戰。即便學生人數減少,他仍然堅持親自授課,確保詠春拳的技藝與精神能夠延續下去。
「學武不僅是鍛鍊身體,更是一種心態的培養。詠春教會我們如何在困難中尋找突破,這正是我一直堅持下去的原因。」他說道。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傳統武術的價值或許正被人遺忘,但馮師傅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有人堅持,詠春的精神將永遠不滅。

本文版權歸同悅所有,原文鏈接:https://www.touhk.com/guang-zhou-wing-chun-inheritor/。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