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量啟動特殊教育新篇章|專訪梁詠荍

梁詠荍Rainie,就讀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中國語文研究)及教育學士(中國語文教育),現為「特殊教育青年會」的創辦人及主席。作為一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她不僅對特殊教育需要(SEN)群體懷有深厚的關懷,更以實際行動推動社會對SEN的認識與接納。

- Advertisement -
梁詠荍Rainie,就讀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中國語文研究)及教育學士(中國語文教育),現為「特殊教育青年會」的創辦人及主席。作為一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她不僅對特殊教育需要(SEN)群體懷有深厚的關懷,更以實際行動推動社會對SEN的認識與接納。

「特殊教育青年會」的誕生

「特殊教育青年會」是香港首個由青年創辦並主導的特殊教育需要(SEN)社會企業,成立於約三年前,亦即疫情後期。Rainie憶述創會初衷時提到,她在大學期間參與了有關SEN的導師培訓,逐漸接觸到這個群體的獨特需求。然而一次補習經歷讓她深感社會對SEN的污名化問題的嚴重性。

「那次我看到一位小朋友有讀寫障礙的狀況,與家長交流時,他們卻表現得非常抗拒,甚至不願接受這樣的可能。」Rainie坦言,這樣的反應令她意識到,家長對SEN的認知不足,往往會錯失介入的黃金時期,從而影響孩子的學習與發展。特別是來自低收入家庭的SEN孩子,由於缺乏文化資本與支援,情況更加嚴峻。

這次經歷成為她創辦「特殊教育青年會」的契機。Rainie與志同道合的青年夥伴們在網上分享SEN資訊,並逐步形成了組織架構,開展義工服務與教育推廣活動。隨著社會的肯定與支持,他們更於去年成功獲得資金支持,將組織升級為一間正式的社會企業,並與多間中小學及高等院校合作,推動SEN教育。

梁詠荍Rainie,就讀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中國語文研究)及教育學士(中國語文教育),現為「特殊教育青年會」的創辦人及主席。作為一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她不僅對特殊教育需要(SEN)群體懷有深厚的關懷,更以實際行動推動社會對SEN的認識與接納。

凝聚青年力量,改寫SEN污名化

Rainie表示,「特殊教育青年會」的使命在於推廣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的理念,消除對SEN群體的誤解與偏見。「我們希望以『同行』而非『同情』的方式支持SEN群體,讓公眾明白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與潛能。」

特殊教育青年會的工作分為兩大方向:一是普及教育,二是直接服務。

  1. 普及教育
    青年會定期舉辦講座、分享會及活動,向大眾普及SEN相關知識。例如,他們曾為城市大學的社工學生舉辦講座,幫助未來的專業工作者了解SEN議題,甚至普通市民也能參與他們的公開活動,進一步提升社會對SEN的認知。
  2. 直接服務
    青年會為SEN學生及其家人提供具體支援,包括義教服務、資訊分享會及專業知識培訓。「我們的直接服務對象中,小學及中學階段的SEN學生占比較多,而他們的家長和照顧者同樣是我們的重點服務對象,因為他們的支持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Rainie解釋道。
梁詠荍Rainie,就讀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中國語文研究)及教育學士(中國語文教育),現為「特殊教育青年會」的創辦人及主席。作為一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她不僅對特殊教育需要(SEN)群體懷有深厚的關懷,更以實際行動推動社會對SEN的認識與接納。

以青年之力,推動教育平權

對香港的SEN群體來說,「特殊教育青年會」的出現無疑是一道曙光。他們不僅通過教育推廣改變公眾對SEN的觀念,更從實際行動出發,為基層家庭的SEN孩子提供有力支援。Rainie認為,SEN教育的推動不應僅僅依賴專業人士,而應凝聚更多平凡但有心的青年力量,讓每個孩子都能被看見、被尊重。

- Advertisement -

「我們相信,SEN孩子可以成為社會的一部分,而不是被標籤或排斥的群體。」Rainie的話語中充滿了堅定與熱忱。未來,「特殊教育青年會」將繼續以青年之名,攜手更多人,為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們鋪設更平等、更包容的道路。

本文版權歸同悅所有,原文鏈接:https://www.touhk.com/sen-with-you-01/。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