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座現代化大都市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似乎漸漸被時代的浪潮沖淡。然而,有這麼一群人,依然默默耕耘,致力於讓這些文化瑰寶得以世代相傳。周潔冰博士便是其中之一。作為一位熱愛粵曲的推廣者,她將自己的熱情化作行動,積極推動粵曲在社區中的普及。近日,我們有幸與周潔冰博士進行了一場深入訪談,了解她如何透過教學和推廣,讓粵曲這一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得以薪火相傳。
從接觸到熱愛:一段遲來的緣分
「粵曲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希望它能夠傳承下去。」言談中,周博士的語氣堅定,眼神流露出對粵曲的深厚感情。她坦言,自己對粵曲的接觸並非源於學校教育,而是在年輕時步入社會後才逐漸了解這門藝術。「我們那個年代,香港的教育並不著重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別說粵曲這樣的藝術形式了。」她回憶道,「小時候我們跟著長輩去戲棚看戲,耳濡目染,算是初步接觸。但真正鑽研粵曲,是在接近退休的時候才開始的。」
正是這段「遲來的緣分」,讓周博士深刻認識到粵曲的重要性。她說:「如果年輕一代無法接觸粵曲,這門文化就無法傳承下去。而許多老一輩的長者雖然喜歡粵曲,但要學習或欣賞卻面臨種種阻礙,例如高昂的票價或課程費用。」
從興趣到行動:推廣粵曲的堅持
懷著對粵曲文化的熱愛,周博士決定親自行動起來,以實際行動推動這門藝術的普及。「傳承文化不能光靠說,而是要親身去做。」她強調,推廣粵曲不僅需要熱情,更需要投入。「我們紫荊社婦女會以前也嘗試開設粵曲班,但當時我並未參與其中。現在學習了粵曲,才真正明白它的魅力,也更有信心在社區推廣。」
周博士的教學對象主要是退休人士,因為她認為這個群體有更多的時間和耐性去學習粵曲。「年輕人面對學業和工作的壓力,未必能騰出時間來學習。而退休的長者則不同,他們有時間,也更容易投入到粵曲這樣的藝術形式中。」她補充道,「我們的興趣班收費非常低,主要是為了支付基本的場地和導師費用,並非以盈利為目的。」
從學習到表演:老有所樂的雙贏局面
在周博士的粵曲班裡,學員們不僅學會了唱粵曲,還有機會將所學展現於舞台。「我目前教的兩個班,學員們已經準備在12月26日進行一場粵曲表演。」她透露,這些學員來自不同的行業,擁有各自的專長,而學習粵曲讓他們在退休後找到了一個新的興趣和方向。「能夠將所學分享給觀眾,並得到欣賞,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鼓舞。」
周博士還提到,這些表演不僅讓長者們感受到自我實現的滿足,也能吸引更多人關注粵曲。「老人家喜歡聽粵曲,尤其是免費的演出。他們甚至還能拿到一些小禮物,何樂而不為呢?」她笑著說,「我們的團隊負責行政、宣傳和組織,讓整個活動順利進行,真正實現雙贏。」
文化傳承的意義:從社區做起
對於未來,周博士充滿信心。她相信,粵曲的傳承不僅僅是對一門藝術形式的保護,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延續。「退休的長者其實非常有潛力成為粵曲的推廣者。他們有時間、有熱情,還能將這份文化傳遞給下一代。」她說,「通過他們的努力,我們可以讓粵曲重新煥發生機,成為社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周博士的故事讓人感受到,文化的傳承並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從點滴做起,從社區開始。她用行動證明,無論年齡大小,只要有心,就能為傳統文化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
結語
當談到粵曲的未來時,周博士微微一笑:「只要有人願意聽、有人願意學,這門藝術就不會消失。」這句話,或許正是對傳承者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