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剪人生:劉十六的故事與反思

在這個充滿競爭與壓力的時代,劉十六的故事像是一股清流,帶著溫暖與力量,提醒著我們關於人生的選擇與價值觀。從義剪街坊到關懷退休人士,劉十六的旅程不僅是一段動人的生命故事,更是一場對「退休」這兩個字的深刻反思。

從街坊義剪到社會服務的初心

劉十六最初的公益腳步,始於義剪街坊。她與議員合作,為低收入家庭以及劏房戶提供免費的剪髮服務。這樣的舉動,讓無數人感受到社區的溫暖。然而,在這些善舉的背後,也出現了讓她氣憤的時刻。

「我們曾經遇到過,有人拿著最新款的 iPhone 16 坐下來接受義剪服務。」劉十六坦言,這樣的行為讓她感到被利用。「雖然我們的服務不算昂貴,但也不便宜。我們的初心是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而不是被濫用。」這些經歷讓她更加堅定,要將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與陳炳麟的奇妙緣分

劉十六與陳炳麟的合作,源於一次偶然的相識。「我本身是易剪義中的成員,後來因緣際會認識了陳炳麟。他覺得我的故事很有價值,值得分享。」她回憶起那段時光,幾年間,她接受了十多個媒體的採訪,從自媒體到廣播電台,話題涵蓋了她的義剪經歷、從商經驗,甚至是她曾經進入黑社會、入獄的過去。

這些多元的經歷讓她的人生故事既豐富又真實,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與陳炳麟的合作更進一步深化,她參與了專為退休人士設計的課程,教導他們如何染髮、挑選適合的產品,甚至只是單純地與他們聊天,消磨時間。「我希望能讓他們感受到被關心,讓生活多一些樂趣。」

一次探訪,重新定義「退休」

劉十六的一次探訪,讓她對「退休」有了全新的認識。她走訪了一位 99 歲的老伯伯與 100 歲的婆婆,為他們剪髮時,與他們聊起了生活。

老伯伯年輕時在西環有物業,40 多歲就退休了。劉十六問他:「有沒有去公園下棋?有沒有去逛街?」老伯伯的回答卻讓她感到惋惜:「沒有,就在家裡看電視。」相比之下,100 歲的婆婆雖然行動不便,但她仍然會與女兒在家中ojrk 穴位按摩生意,生活得更為充實。

- Advertisement -

這樣的對比讓劉十六不禁聯想到自己的太婆。她的太婆在 103 歲高齡時,仍能自理生活,甚至聲音洪亮,直到因意外離世。「我太婆的生命力讓我感受到,年齡不是限制生活質量的關鍵,真正的關鍵在於你怎麼選擇過你的每一天。」

對於「退休」的深刻反思

「我們總是說,年輕時要努力賺錢,爭取早日退休。但當退休真的來到時,我們又準備好了嗎?」劉十六坦言,許多人對退休的幻想,往往停留在短暫的輕鬆休息,卻忽略了長久的規劃與意義。「如果有一天,我財務自由,四十多歲就退休,但每天只能坐在家裡看電視,那將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

這樣的反思也成為她推動退休人士課程的動力。每一次課堂,她都會與學員們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興趣愛好,甚至是對未來的期許。「我希望能透過這些課堂,讓他們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而不只是等待時間流逝。」

義剪的背後,是對生命的尊重

劉十六的故事,表面上看是一名義剪師的公益旅程,但深層次卻折射出她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從為基層義剪,到關懷退休人士,她用自己的方式,為社會注入了更多的關懷與溫度。她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是年輕時的奮鬥,還是退休後的生活,都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與意義。畢竟,人生並不只是為了「過日子」,而是為了活出每一天的精彩。

本文版權歸同悅所有,原文鏈接:https://www.touhk.com/eigo-lau-stories-and-reflections/。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Advertisement -